惟有两行低雁,知人倚、画楼月上一句 下一句
出自宋朝范成大的《霜天晓角·梅》
- 原文翻译:
- 晚晴风歇。一夜春威折。脉脉花疏天淡,云来去、数枝雪。
胜绝。愁亦绝。此情谁共说。惟有两行低雁,知人倚、画楼月。
- 霜天晓角·梅拼音版:
-
wǎn qíng fēng xiē 。yī yè chūn wēi shé 。mò mò huā shū tiān dàn ,yún lái qù 、shù zhī xuě 。
shèng jué 。chóu yì jué 。cǐ qíng shuí gòng shuō 。wéi yǒu liǎng háng dī yàn ,zhī rén yǐ 、huà lóu yuè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-
《浣溪沙·江村道中》
《虞美人(寄人觅梅)》
《南柯子(七夕)》
《春思(沙际绿苹满)》
《窗前木芙蓉(辛苦孤花破小寒)》
《寒食郊行书事》
《晚春田园杂兴》
《水调歌(人日)》
《霜天晓角·梅》
《初归石湖(晓雾朝暾绀碧烘)》
《玉楼春(牡丹)》
《念奴娇(和徐尉游口湖)》
《菩萨蛮(寓直晚对内殿)》
《秦楼月·浮云集》
《村居即事(绿遍山原白满川)》
《虞美人(红木犀)》
《春日田园杂兴》
《鹧鸪天(休舞银貂小契丹)》
《秦楼月·楼阴缺》
《宜男草》
《冬日田园杂兴》
《晚春田园杂兴》
《菩萨蛮(元夕立春)》
《寒食郊行书事》
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二》
《水调歌头(燕山九日作)》
《鹧鸪天·休舞银貂小契丹》
《满江红(雨后携家游西湖,荷花盛开)》
《满江红(冬至)》
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二》
《醉落魄(栖鸟飞绝)》
《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》
《夔州竹枝词(白头老媪簪红花)》
《夏日田园杂兴》
《白玉楼步虚词(六之三)》
《南柯子(怅望梅花驿)》
《水调歌头(细数十年事)》
《冬日田园杂兴(放船闲看雪山晴)》
《醉落魄(海棠)》
《白玉楼步虚词(六之六)》
《千秋岁(重到桃花坞)》
《水龙吟(寿留守)》
《谒金门(宜春道中野塘春水可喜,有怀旧隐)》
《白玉楼步虚词(六之五)》
《木兰花慢(送郑伯昌)》
《鹊桥仙(双星良夜)》
《横塘(南浦春来绿一川)》
《浣溪沙(烛下海棠)》
《春日田园杂兴》
《眼儿媚·酣酣日脚紫烟浮》
《蝶恋花·春涨一篙添水面》
《咏洒市歌者(岂是从容唱渭城)》
《清明日狸渡道中》
《醉落魄·栖乌飞绝》
《破阵子(祓禊)》
《三登乐》
《鹧鸪天(嫩绿重重看得成)》
《满江红(清江风帆甚快,作此,与客剧饮歌之)》
《菩萨蛮·湘东驿》
《酹江月(严子陵钓台)》
《鹧鸪天(席上作)》
《夏日田园杂兴·其七》
《水调歌头·细数十年事》
《蝶恋花(春涨一篙添水面)》
《白玉楼步虚词(六之四)》
《州桥(州桥南北是天街)》
《鹧鸪天(雪梅)》
《眼儿媚·酣酣日脚紫烟浮》
《喜晴》
《卖痴呆词》
《白玉楼步虚词》
《秦楼月(楼阴缺)》
《秋日田园杂兴》
《鹊桥仙·七夕》
《夏日田园杂兴》
《夏日田园杂兴·其七》
《醉落魄(元夕)》
《秦楼月·浮云集》
《鹊桥仙·七夕》
《冬日田园杂兴》
《秋日田园杂兴》
《秦楼月·楼阴缺》
《水调歌头·细数十年事》
《秦楼月(寒食日湖南提举胡元高家席上闻琴)》
《清明日狸渡道中》
《浣溪沙·江村道中》
《卖痴呆词》
《霜天晓角·梅》
《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》
《满江红(始生之日,丘宗卿使君携具来为寿,坐中赋词,次韵谢之)》
《横塘》
《惜分飞(南浦舟中与江西帅漕酌别,夜后忽大雪)》
《鄂州南楼(谁将玉笛弄中秋)》
《州桥》
《四时田园杂兴》
《霜天晓角(晚晴风歇)》
《州桥》
《浣溪沙(元夕后三日王文明席上)》
《朝中措(丙午立春大雪,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)》
《菩萨蛮(木芙蓉)》
-
霜天晓角·梅鉴赏
这首词以“梅”为题,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。上阕写景之胜,下阕写愁之绝。
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:傍晚,天晴了,风歇了,春寒料峭的威力,有所折损。用一“折”字,益见原来春寒之厉,此刻春暖之和。紧接“晚晴风歇”,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。“脉脉”,是含情的样子。“花疏”,点出梅花之开。以“脉脉”加诸“花疏天淡”之上,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,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。“天淡”是静态,接“云来去”成为动态,更见“晚晴风歇”之后,气清云闲之美。“花疏”与“天淡”相谐,既描写了“天”之“淡”,所以末一句“数枝雪”,又形象地勾画了“梅”之“疏”。如此精心点笔,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,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。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;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,能够运密入疏。
下阕“胜绝”是对上阕的概括。景物美极了,而“愁亦绝”。“绝”字重叠,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。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,馀寒犹厉,景象的凄冷萧疏,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,那么,景物之极美,与人之极愁,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。
其实这种“不一致”,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。“写景与言情,非二事也”,以景色之优美,反衬人之孤寂,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,两个所指相反的“绝”字,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。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,“此情谁共说”。无处诉说,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。结尾三句,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。雁有两行,反衬人之寂寞孤独;雁行之低,写鸿雁将要归宿,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。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。鸿雁可以传书,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,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。下片所写之景,有雁,有楼,有月,从时间上来说,比上片已经迟了;但是,从境界上来说,与上片淡淡的云,疏疏的梅,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,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,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。越是写得含蓄委婉,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。以淡景写浓愁,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,运密入疏,寓浓于淡,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。
-
范成大(1126-1193)字至能,号石湖居士,吴县(今属江苏)人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进士,调徽州司户参军。隆兴二年,除枢密院编修官,累迁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。乾道六年(1170),假资政殿大学士、充金祈请国信使使金,撰《揽辔录》一卷记北行经历及金廷所见。归除中书舍人,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。八年,以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、广西经略安抚使。淳熙初,除敷文阁待制、四川制置使、知成都府。入对,除权礼部尚书,拜参知政事。寻为言者论罢,提举临安洞霄宫。七年,起知明州,兼沿海制置使。明年,除端明殿学士,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。十年,进资政殿学士,再提举洞霄宫,归石湖,里居七年。绍熙三年,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。次年卒,年六十八,谥文穆。《宋史》有传。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。有《石湖大全集》一百二六卷,已佚。今存《石湖诗集》三十四卷、《吴郡志》五十卷。词有《妍亭馀稿》,已佚,今存《石湖词》一卷,散佚尚多。黄昇《中兴词话》谓其《眼儿媚》(萍乡道中)「词意清宛,咏味之如在画图中」。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,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,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。特别是后半生,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,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,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。他善写绝句,诗风清丽精致。
名句类别
「
动物」